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45
政治学概论 李强教授 2009-9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21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学概论

李强教授

2009-9

Page 2: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第二讲:政治的概念:中国与西方

一、中国的“政-治”意涵1、中国古代“政-治”考辨2、中国近代“政治”一词的流变

二、西方的“政治”概念1、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2、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韦伯与卡尔·施密特

Page 3: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一、 中国的“政-治”意涵

1、中国古代“政-治”考辨 ‚政‛字源考及其在古代典籍中的使用

《說文》:政,从攴从正。(攴pū, 轻轻地击打; 古同‚扑‛,戒尺。)正,上面的一横表示前进的方向或目标,下面的‚止‛是脚趾的象形,上下合在一起为‚正‛字,表示行走的方向正确,正对着预期的目标而没有偏差。‚政‛字右侧的反文旁,在远古的文字中画作手持某种器具的形状。文字学家认为,这一图形表示有人手持某种器具,或敲击,或牵引,或劈锛等,以使行动的对象达到行为人预期的效果。

Page 4: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古汉语中,‚政‛与今日‚政治‛意相关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政治、政事意。《书·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孔颖达疏:‚曰八政者,人主施教于民有八事也。‛《汉书·食货志上》:‚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2)政权;权柄。《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3)政令,政策。《逸周书·命训》:‚震之以政,动之以事。‛宋苏轼《论时令状》:‚今日之政,小用则小敗,大用则大敗。‛(4)主持政事。《管子·小匡》:‚施伯谓鲁侯曰:‘勿予。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Page 5: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治‛字源考

治:【說文】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治‛本为水名,引申意为治水,治理,整治等。

古汉语中治字与今‚政治‛、‚治理‛意相类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治理;统治。《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史记·循吏列传序》:‚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2)政绩。《周礼·天官·小宰》:‚二曰以叙进其治。‛郑玄注:‚治,功状也。‛ 《左传·文公六年》:‚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孔颖达疏:‚法有不便于民,事有不利于国,是为政之洿秽也,理治改正使洁清也。‛(3)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Page 6: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在古代的使用

古文中‚政‛与‚治‛皆有独立的含义,但也有并列使用的时候,但二字也大多具备各自完整的词义,而非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古文中‚政治‛并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清明。《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命。‛ 汉贾谊《新书·大政下》:‚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

(2)政事的治理。《宋书·沈攸之传》:‚至荆州,政治如在下口,营造舟甲,常如敌至。‛

(3)治理国家所实行一切措施。《周礼·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 清戴明世《史论》:‚且夫作史者,必取一代之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一一了然洞然于胸中,而后执笔操简,发凡起例,定为一书。‛

Page 7: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孔子论‚政‛

《礼记·哀公问》载:‚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论语·颜渊》(第十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说文解字》和《释名》均采用了这个解释。

Page 8: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2、中国近代“政治”一词的流变

‚政治‛一词的流变

(1)对译英文politics

(2)‚政治‛一词的出现:《海国图志》

(3)‚政治‛从中国到日本

(4)‚政治‛从日本到中国

(5)孙中山

(6)马克思主义

Page 9: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魏源:《海国图志》(1842,50卷,1847,60卷,1852,100卷,88万字)

当周康王时,歌德洛斯王 ,其民以此后比无如先君之贤者,遂扬言惟玉必德尔为君,方可推戴。王必德尔者,乃其国供奉宗神之首,示不欲更立国王也。遂立会议官以执政事,从此额力西各国效尤,纷纷逐君革爵,设官擅政,风俗政治为大变易。

其四等至贫贱之人"虽不得居官"至有通国会议公务"亦可参预,又恐人多语杂"因建议事厅、大理寺二署"其议事厅定额四百人"为庶民会议之所"其大理寺乃官府会议之所"其官必名望才德"由众推举,此梭伦所定政治章程"各国多效之者。

"罗马军旅最有纪律,至今犹传留为法,止因后不守先王之道,勤修政治,专以辟疆黩武为事,盛满必倾,外患骤至,辱国损威,千百年繁华富丽,皆成化外,良可叹息焉"。

欧罗巴各国总序·下曰:自罗马西都陷于夷狄之后,迨当唐中宗嗣圣年间,英吉利南边膏腴之地归于萨索尼亚夷国,奥卢地归于法郎古夷国,西班亚归于厄都夷国,意大里亚及各邻近之地归于龙巴尔多夷国,于是罗马国之政治、法度、技艺、文学等扫荡,仅存踪迹,政事、律例、风俗、衣冠、言语、人名、国号,尽变夷俗"。

Page 10: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从中国到日本

1850年,《海国图志》(1847年,60卷)第二版,

有三套最早的副本传到了日本,但即遭禁止。

1854年,该书又8套印本销往日本。1854年至

1869年之间,翻译出版了25种取自该书各章的日

译本。和在中国一样,《海国图志》在日本也是

有关西方国家最早的近代信息宝库之一。

Page 11: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从日本到中国

从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开始一直到清朝覆亡的期间【1896-1911】,中国人翻译了大量的日本书籍,大量日本词汇得以流入中国。这期间出现了一些解释来自日本的新语的辞典。

最初出现的是汪荣宝和叶澜编的《新尔雅》(1903年)。

该书开篇便为《释政》:‚有人民有土地而立于世界谓之国,设制度以治其人民土地者谓之政。政之大纲有三,一曰国家,二曰政体,三曰机关。‛在‚释群‛中,‚成国家政治之中枢机关谓之统治机关,统治机关之运营谓之政治。确定表明政治之理想者谓之立法,实行政治之理想者谓之行政。‛

Page 12: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对政治进行了新的定义:‚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

Page 13: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观,即马克思、恩格斯的‚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和列宁的‚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等观点。

Page 14: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小结

‚政治‛作为独立的双音节词的出现,最早可能是在19世纪中西方正式遭遇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即使《海国图志》不是最早使用该词的文献,但是《海国图志》对中日语言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引介西方文明方面在当时都是别的著作所无法比拟的。而到了黄遵宪和梁启超时期,则开始将日语对西文的翻译引入汉语,像‚政治学‛一词应该就是从日语借来的,而‚政治‛一词则走了一条由中文传到日语,然后再回传到中国的曲折之路。

Page 15: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二、西方的政治概念 ‚政治‛一词的希腊起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

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

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

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

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

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

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

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

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Page 16: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Polis-Politics 希腊城市(polis)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人的概念;

城市不是指一片地方,而是指一批人,其中有很多种族的、价值的纽带将人们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community)。

亚里士多德讲,‚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人一定要活在城邦中,因为在城邦中,人们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足。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朋 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9页。)

Page 17: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要点:

政治的至上性

政治的公共性:公私之辨、政治与共同体

政治与理性言说:说服与暴力

米诺格:‚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臵?‛

Page 18: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1、政治(politics)的至上性。《政治学》开宗明义指出:

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要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 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页。

Page 19: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那么,关于这种善的知识岂不对生活有重大影响?…我们就应当至少概略地弄清这个最高善是什么,以及哪一种科学与能力是以它为对象的。看起来,它是最权威的科学或最大的技艺的对象。而政治学似乎就是这门最权威的科学。因为正是这门科学规定了在城邦中应当研究哪门科学,哪部分公民应当学习哪部分知识,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我们也看到,那些最受尊敬的能力,如战术、理财术和修辞术,都隶属于政治学。既然政治学使其他科学为自己服务,既然政治学制定着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法律,它的目的就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目的。所以这种目的必定是属人的善。尽管这种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城邦的善确实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的、更完满的善。因为,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喜,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更神圣。‛ 《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

Page 20: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2、政治的公共性

权威有不同的类型。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

‚各种权威(统治制度),并不像有些思想家所说,全都相同。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辖的则为奴隶。家务管理由一个君主式的家长掌握,各家家长以君臣形式统率其附从的家属;至于政治家所执掌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0页)

Page 21: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共同体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终点,体现了人类生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亚理士多德持有机体论: 就本性上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以身体为例,如全身毁伤,

则手足也就不成其为手足,脱离了身体的手足同石制的手足无异,这些手足无从发挥其手足的实用,只能在含糊的意义上大家仍旧称之为手足而已。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能不期而共同趋于这样高级(政治)的组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7页。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9页。

Page 22: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公民

亚里士多德对整个社会的描述是: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人们在共同体当中追求荣耀的政治生活,这种政治既不同于家庭,又不同于村落,每一个人都是城邦的自由、平等的成员,人们热情地参与事务,为公共利益服务。这确实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境界。讲到城邦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讲到了公民(citizenship)的概念。

Page 23: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好公民与好人

倘使政体有几个不同的种类,则公民的品德也得有几个不同的种类,所以好公民不必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但善人却是统归于一种至善是品德的。于是,很明显,作为一个好公民,不必人人具备一个善人所应有的品德。

我们如果不从一般政体而从最良好的理想政体去探讨这个问题,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倘使一个城邦不可能完全由善人组成,而每一个公民又各自希望他能好好的克尽职分,要是不同的职分必须有不同的善德,那么所有公民的职分和品德既不是完全相同,好公民的品德就不能完全符合善人的品德。所有公民都应该有好公民的品德,只有这样,城邦才能成为最优秀的城邦;但是我们如果不另加规定,要求这个理想城邦中的好公民也必须个个都是善人,则所有的好公民总是不可能而且也无须全都具备善人的品德。……在一个合唱队中,领队(乐师)和随从演员(歌者)的品德总是各不相同,城邦亦然,全体公民既为各种职分相别的组成分子,他们的品德就不能是单纯的同一品德。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21-122页

Page 24: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各种不同的政体

三种不同的统治,主奴的统治、家长的统治、政治的统治。

政治的统治是指城邦宪政统治。

当一个城邦依据平等原则,由相同身分的人组成政治

体系时,公民(城邦组成分子)们自然认为他们应该轮流

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

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

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 ( 亚里

士多德:《政治学》,第131-132。)

Page 25: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体的分类

根据最高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和统治者是否以公共利益来统治,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正宗政体,三种变态政体:

政体(政府)的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政体的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末了一种,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

相应于上述各种政体的变态政体,僭主政体为王制的变态;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平民政体为共和政体的变态。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归;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归;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归。三者都不照顾到城邦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33、134页。

Page 26: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3、政治与理性言说

政治学与修辞学

Page 27: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与中国政治传统

如果将孔夫子与孙中山两人关于政治的定义结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得出比较接近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政治‛定义。

政治所涉及的问题是‚众人之事‛。其一,政治关乎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事务,它是‚公事‛,而非私事。在传统中国,皇帝视天下万事万物为私产。家国不分,没有成型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区分,因此不可能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其二,政治就其本意而言,应该由‚众人‛关注‚众人‛的事务。政治不同于以暴力的方式强制人们接受某种观念,也不同于以灌输的方式强行推行某种观念、某种意识形态。政治是众人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并表达意见的过程。而众人参与的重要目的在于寻求政治的核心问题,即‚正‛的问题。

Page 28: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Hannah Arendt:The Political 阿伦特在极其严格的意义上使用政治一词,她以‚the

political”来指政治,把‚political”这一表示事物属性的形容词,作为判断一种现象是否是政治现象的标准。

阿伦特指出,古希腊的每一个公民实际上都是同时‚属于两种存在秩序,一种是私人领域中的主从关系,一种是公共领域中的平等关系‛。在家庭领域,以必然性为原则,存在着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命令与服从关系,这是为了满足人作为动物的自然生存需要;而在城邦中,则人人平等,轮流执政,具有平等的公民权,体现的是自由的原则,它满足的则是人对更高级的属于‚人‛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阿伦特所说的政治,是指自由平等的公民以言行就重大议题进行协商讨论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表达一己真性,展示真我风采,另一方面在于和他人进行交往沟通,寻求某种尽可能兼顾每个人意见的共识。

Page 29: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

现实主义传统:

修昔底德

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

Page 30: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韦伯和施密特

韦伯的思想背景

《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

《以政治为业》

Page 31: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韦伯:将经济民族转变为政治民族

韦伯指出,德国在政治上是一个不成熟的民族,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第一,将民族的目标化约为经济的目标,把政治家降为一个账房先生,每天斤斤计较地算计经济的收支与得失。第二,缺乏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阶级担纲民族国家政治领导的责任。

Page 32: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不成熟表现之一:经济取代政治 ‚政治‛之区别于‚经济‛的根本之处在于,经

济学在本质上是普遍主义的,跨民族的,而政治则与某种特殊的族群相关,在现代社会就是与民族国家相关。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尤其是民族国家在竞争中的生存,生存的前提是民族国家具有维护生存的‚权力‛(power)。

‚‘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韦伯,‚以政治为业‛,《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55页。)

Page 33: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经济的繁荣不等同于国家的强大:

韦伯敏锐地注意到,在不同民族的生存竞争中,经济上发达的民族并非总是在政治上具有权力与生存优势。‚物竞天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像我们当中的乐观者所想的那样,总是使更高等、或更有经济头脑的民族胜出。‛有两个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这二者尽管是有联系的,但是却有实质的不同:政治考虑的是生存能力问题,经济考虑的是物质利益问题。

Page 34: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以中国为例,据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在清季道光年间,如果以GDP总量来计算,经济总量远远超过英国,甚至超过欧洲的总和。但是经济上巨大的繁荣,并未使中国免除西方列强的侵略,恰恰相反,繁荣成为刺激列强窥视的强烈诱因。

Page 35: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不成熟表现之二:

在考虑国家政策时过分伦理化,以一种柏拉图式的普遍主义理想主义的方式,试图在现实世界构建一种平等博爱正义的秩序,而忘记了民族生存这一非常核心的问题。

在《以政治为业》中,韦伯指出,有两种思考政治问题的方式,一种是将政治建立在信念伦理之上,即以某种理想主义原则构建政治行为,譬如,试图以自由、平等、正义原则来构建政治,而忽略了政治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存问题。

韦伯表达了一个基本的政治理念:当一个国家的生存遇到挑战时,柏拉图式的正义追求就必须退居第二位,生存问题高于分配问题。

Page 36: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不成熟表现之三:

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没有一个政治上能够担纲起领导国家重任的阶级。主要的阶级或者鼠目寸光,把经济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或者以理想主义方式追求一些信念伦理;或者,更为糟糕的是,追求一己之私利而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抛在脑后。

政治家:有两种人玩政治搞政治:一种人叫靠政治为生,一种人是以政治为业;一种人是吃政治,一种人是干政治;一种人是他的整个生存靠政治,一种人是他的生命寄托于政治。

Page 37: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施密特论政治的概念

施密特及其思想背景

《政治的概念》

Page 38: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施米特认为,自由主义的根本误区是不懂什么是政治,其

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凡尔赛和约的理想主义态度。凡尔赛和约迫使德国割地赔款,对德国进行了苛刻的约束。面对凡尔赛和约,魏玛共和国的领导者念念不忘在对外政策中必须遵守国际法,必须履行在条约中的诺言。在处理德国内部事务中,魏玛共和国的自由派有一个天真的幻觉,以为所有问题和冲突都可以通过自由协商讨论来解决。施米特说,自由主义将人们意见的冲突化约为自由讨论的问题,将利益冲突化约为自由市场的问题,将其他更高的冲突化约为民主选举的问题,以至于在整个政治考虑过程中,无论是对内政治还是对外政治,只看到和谐、正义和正当,而没有看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政治所代表的生死搏斗的问题。施米特说,要理解国家该怎么行为,必须首先理解政治的概念,理解什么是政治。

Page 39: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政治:划分敌友

‚政治具有某种以自身特定方式表现出来的标准。‛ ‚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

‚任何宗教、道德、经济、种族或其他领域的对立,当其尖锐到足以有效地把人类按照敌友划分成阵营时,便转化成了政治对立。‛

Page 40: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施米特看到,人类社会总有一些事情最终无法用说服和沟通的方法来解决,而必须诉诸暴力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施米特用‚政治‛的概念十分精彩地诠释了韦伯关于国家的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国家是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机构。国家合法地使用暴力从肉体上消灭某些人,驱使人杀人或者被杀。

Page 41: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国内政治

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 施米特认为,宪法是政治解决问题的结果而非手段。不要幻想用宪法

来解决政治问题,因为它解决不了。政治的冲突导致的结果是国家作为合法垄断暴力的机器而出现,它会制定法律,用强制的手段,包括杀人的手段,禁止一些行为,这样,政治问题就转变为法律问题。

宪法与例外状态 某些行为可能在字面上是合乎法律的,合乎宪法的,但这些行为可能

危及宪法本身的存在,危及国家本身的生存。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宪法的保卫者,用一种法外的权力来保卫法,能够用政治的手段保证冲突不转化为政治问题。

Page 42: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国际政治

在国际上的政治问题上,政治问题无法转化为法律问题,政治的问题体现为主权的问题。

‚如果着眼于那种与现实敌人的真正战斗这种可能的极端情况,我们就会看到,政治统一体乃是关键,它是决定着敌-友阵营划分的关键统一体;在这个意义上(而不是在任何一种绝对主义的意义上),政治统一体即主权。否则的话,政治统一体将不复存在。‛

Page 43: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施米特观点包括:

第一,在国内把政治问题法律化,甚至不惜以法外手段维护法律的尊严。

第二,在国外,牢记政治问题的本质是生存的问题,不受任何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约束,从而来争取国家的生存。

第三,当他讲到国内政治问题可以转化为法律问题的时候,他是一个人民主权的拥护者。

Page 44: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

结语:什么是政治?

1、广义的政治意涵

2、理想主义的政治概念:米诺格

3、现实主义政治:《政治学的邀请》

4、政治至上性

Page 45: 政治学概论 - bbs.pku.edu.cn